血管,是人體血液的運輸管道。如果血管堵塞了,血液就不能順暢地在血管內流動,輕則引起各種不適,重則危及生命。早期發(fā)現血管堵塞的征兆,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,對于挽救生命至關重要。下面總結的幾種表現,一旦出現,務必及時就診。
1.突發(fā)胸悶,警惕肺動脈栓塞。如果長時間坐著或臥床后站起活動時,突然感覺胸悶氣緊,甚至一下子暈倒,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,堵塞肺動脈導致的肺動脈栓塞。肺動脈栓塞危害很大,嚴重時可以導致猝死。因此,出現上述表現應盡快到急診就診。
2.胸痛,可能是冠心病、心梗。冠心病全稱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”。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,如果發(fā)生了堵塞、狹窄,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,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。如果是持續(xù)性胸痛,則更為危險,這說明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,血流完全中斷,持續(xù)15~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,即心肌梗死。
3.一側肢體無力,當心中風。突然發(fā)生的一側肢體(包括上肢和下肢)無力,提示腦動脈或頸動脈發(fā)生了堵塞。同時還可以伴有說話口齒不清,一側口眼歪斜、視物模糊等表現。出現這些癥狀,不論能否自行緩解,都需要及時就診。
4.水腫、尿量改變,提示腎動脈堵塞。腎動脈負責腎臟的血液供應,如果斑塊產生在腎動脈,就可能使腎臟動脈血液供應減少,甚至影響腎功能,產生乏力、食欲下降、尿量改變、肢體水腫等癥狀。腎是重要的血壓調節(jié)器官,腎動脈狹窄可導致高血壓,而且這種血壓升高藥物控制效果不佳。隨著腎臟缺血加重,其“排毒”功能會受損,甚至發(fā)展為“腎衰竭”,就需要透析治療了。
5.走路腿疼,下肢動脈堵了。四肢動脈血管負責上下肢血液供應。下肢血管缺血時,行走時可能腿部疼痛,休息后可緩解,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現,醫(yī)學術語稱為“間歇性跛行”。如果忽視下肢動脈堵塞,病情進一步進展,就有可能導致下肢嚴重缺血,皮膚溫度下降,足背及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,不行走時也會下肢疼痛(即靜息痛),進一步發(fā)展可出現肢體破潰,傷口不能愈合,甚至組織壞死(壞疽),不得不進行截肢治療。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病變的可能性更高,一定要格外重視。
6.脈搏減弱、血壓低,上肢動脈堵塞。這樣的問題也不容小視,上肢動脈要是堵了,會產生一側或雙側動脈搏動減弱,手臂血壓降低,嚴重時上肢還會主動“竊取”大腦的血液,導致大腦缺血,產生頭暈、站立不穩(wěn)的癥狀。
7.下肢不對稱水腫,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。容易發(fā)生在長期臥床、久坐不動、脫水、腫瘤等病人身上,表現為下肢腫脹、疼痛。如果發(fā)現兩只腳或兩條腿水腫的程度不一致,或是一側不腫另一側腫,往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征象。血栓堵塞了靜脈血管,導致血液回流不暢,進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側肢體的水腫。同時還會有皮膚發(fā)涼、易發(fā)潰瘍等表現。一旦下肢靜脈中的血栓脫落,將堵塞肺動脈。
總結起來,血管堵塞最主要的征兆包括:胸痛胸悶、心慌氣短、感覺異常、運動或語言障礙、頭暈頭痛、血壓改變、肢體疼痛、手腳冰涼、肢體腫脹、走路腿疼等。我們在警惕這些征兆的同時,也一定要注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,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得了血管疾病就要遵醫(yī)囑按時服藥,或手術治療。
俗話說得好,預防勝于治療,究竟有哪些不良習慣容易造成血管堵塞?以下五點需要注意
1.餐餐大魚大肉,血管容易堵塞。人經常在外面應酬,餐館里的菜是高油,高鹽,高糖和濃油赤醬做出來的,導致血管里的脂肪越來越多,容易將血管堵塞。
2.夜顛倒,打亂血管生物鐘。晚上11點到3點,是保證膽,肝代謝的時間。熬夜時,心腦血管的生物鐘也會被打亂,導致體內過多地分泌腎上腺素,讓血管收縮,血液粘稠度增加。
3.抽煙容易導致血管中毒。一天如果抽兩包煙,會給血管留下毒素,讓它一天天脆弱下去。冠心病的風險會增加。
4.沒有適量的運動,血管的垃圾會增加。下肢的血管很重要的,下肢的血管有問題,出現心臟病的幾率會增加3倍。而長期不運動,血管里的垃圾會累積,形成粥樣硬化斑塊,影響毛細血管供血。
5.高血壓,糖尿病拖累心腦血管。高血壓患者是發(fā)生腦梗死的幾率是正常人的7倍。高血糖的壞心情可以引起血管內膜收縮,加速血管老化。
聯系電話:0663-8212161
投訴電話:17722181120
醫(yī)院地址: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(qū)東興街道弘德路233號
廣東華訊網絡有限公司設計維護 粵ICP備15059170號-1
粵公網安備44520202000205號 揭陽市榕城區(qū)中心醫(yī)院(原東山醫(yī)院)版權所有